The Changing Needs of Chinese Seniors in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

 

A research study commissioned by the Yee Hong Centre for Geriatric Care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Factor-Inwentash Faculty of Social Work

 

 

Working Committee:

Professor A. Ka Tat Tsang, Principle Investigator

Cindy Choi, Research Coordinator

Kwong Y. Liu, Director of Social Services

Maria Chu, Program Manager

Charles Wong, Program Coordinator

Kwok Keung Fung, Program Coordinator

 

 

This research study and report were funded by the Ontario Trillium Foundation.

 

ISBN: 978-0-9869088-3-5

Published by the Yee Hong Centre for Geriatric Care in June 2013.

 

 

摘要(繁體中文)

 

 

緒論

 

本研究目的是辨析在大多倫多地區生活的華人長者轉變中的需要(特別在多倫多、萬錦、烈治文山和密西沙加)。我們採用混合調查方法,向655位長者及服務提供者、關顧者,以及頤康中心其他資料提供者蒐集數據。首先,我們的主要調查結果報告這些組別的具體需要,以求獲得“身心健康、生活質素和人生滿足感”(Chappell, 2005, p.69)。

 

本研究記錄華人長者普遍的需要(尋求身體護理、心理健康、心靈需要以及人生最後階段的幫助),特別注重 (1) 環境的轉變,例如人口結構和社會環境;(2) 人生階段的重大變遷,例如移民、退休或長期病患發病;以及 (3) 由於服務使用者與服務系統的互動而浮現的需要,例如新的服務概念和項目引發對需要的認知和對服務產生新的需求。研究結果也涵蓋中年人和關顧者的特別需要、關顧者的性別角色,以及講普通話 (又稱國語) 的中、老年人的獨特需要。敏感的議題,例如虐老、性,以及對死亡和臨終的態度,也是本研究探討的範圍。研究報告也提出影響未來服務計劃和發展的建議。

 

轉變的需要來自

  1. 不斷轉變的環境:人口結構和社會環境。
  2. 人生階段的重大變遷:移民、退休、孩子離家、失去伴侶、長期病患發病等。
  3. 與服務系統的互動:政策、服務理念、觀點、概念的形成和實際服務的轉變。

 

大多倫多地區的華人長者與需要

在2011年,長者人口佔加拿大全國人口的14.8%。在2006年至2011年間,加拿大的整體人口增加了5.9%,而年滿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卻已增加了 14.1% (Statistics Canada, 2012e)。隨著中年人或“嬰兒潮” (1946-1965年間出生) 的第一浪在2011年滿65歲,預料加拿大的老年人口將會在未來數年急劇增長(Statistics Canada, 2012d)。

 

我們承認“長者”是一個由社會建構、沒有精確年齡界限的分類。重要的是要區分長者中年人這兩個用語,並且承認老齡化的定義隨著文化和社會環境而不斷轉變。例如,在頤康中心與多倫多大學醫學院於1989年進行的需要研究中,把長者界定為年滿60歲或以上人士。而在2012年的財政預算中,聯邦政府逐漸調整領取老人福利金 (OAS) 和長者收入補助金 (GIS) 的年齡資格,由65歲提升至67歲。即使老齡化的定義不斷變化,加拿大的老年人口在未來數年將會急劇增長卻是不變的事實。加拿大統計局 (Statistics Canada) 估計,到了2036年,在加拿大年滿65歲或以上的人數將會多達1,040萬。預料到了2051年,每四個加拿大人之中,約有一個年滿65歲或以上 (Statistics Canada, 2013b)。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分析,影響加拿大老年人口增長的因素包括:低生育率、壽命延長,以及嬰兒潮一代人口老化。這個老齡化的趨勢是一個指標,顯示社會上持續需要充分和適當的服務,幫助長者保持合理的生活質素。

 

“長者”的定義通常不僅包含個別人士的身體和心理狀態以及他們與環境的互動,也包含他們對自己屬於這個年齡分類的觀感和詮釋。需要的浮現往往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某程度上也是現有服務的一種功能。如果缺乏相關的服務,某些需要就不容易表達出來。表徵問題 (表達出來的需要) 通常只是處理許多潛在需要的起點。對於客戶的需要有敏銳的感覺和迅速回應的服務提供者處理正在浮現的需要時,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並且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處理這些需要;當他們看見需要出現時,也應該倡導運用新的或已增加的資源。

 

體察長者獨特的需要,結合工具式照顧和情緒上的照顧,有助爲長者提供最高質素的護理。這可能包括由長者熟悉和信任的人運送長者就診,這樣會減少交通運輸和身體上的障礙,並且可以減輕壓力和焦慮。也可能包括用溫柔、關懷的語調致電提醒長者服藥,讓長者在管理健康問題上感到自己獲得專有的照顧和注意。此外,應該保持服務提供者與客戶之間所建立和培養的信任關係,以此爲高質素社會服務的標記。職員對於客戶轉變中的需要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和敏銳的感覺;同樣,在進行持續評估時,應確保這些需要在質素保證和改進的過程中獲得考慮。最後,應為關顧者和長者設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和獲取知識的機制。

 

頤康中心近年的努力有助發展一個以賦權為本的服務提供模式,向中、老年人提供外展服務。這個使命讓頤康成爲大多倫多地區華人長者的首選服務機構

 

過去對有關議題的研究

在1989年,頤康中心 (前稱大多市華人護理安老院) 委託多倫多大學醫學院進行一項需要研究。其後,頤康中心開設該機構首間護理院及附屬的社區中心,為華人長者提供切合語言文化需要的服務;逐漸擴展為四所長期護理中心,為不同健康狀況、能力和援助需要的長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務。頤康中心開始在大多市三個區域提供服務:士嘉堡、約克區及密西沙加。這些服務包括外展支援服務,目的是幫助較年輕的長者準備健康地安享晚年,並且賦權在家中照顧年長家人的關顧者。

 

在1989年進行的需要研究名為“華裔老年人口的醫療保健需要”(Health Care Needs of the Chinese Elderly Population: A Needs Assessment),蒐集數據的方式包括檔案庫及背景資料蒐集、對非住院長者進行個人訪問,以及由長者及其家人填寫問卷 (The Health Care Research Unit, 1989)。我們可以見到部分長者需要至今不變,例如他們需要處理心理健康問題 (如孤單、孤立和抑鬱),以及需要家居護理和交通運送服務。然而,我們也清楚看到長者的需要已出現重大的變化。

 

在1989年,大部分受訪者表示他們需要和渴望使用老人中心。可是,2012年這個研究的受訪者則表示他們極需要更多元化的服務和活動。另一個轉變中的需要則反映近年的移民趨勢,因爲在這個研究裡,講普通話的華人長者表示他們需要對特定區域文化具有敏感度的服務 (例如來自中國北方講普通話的人的文化)。這個議題並沒有在前一個研究裡提出來。此外,長者日間服務在1989年的研究裡沒有被視爲一個重要的需要,現在卻被廣泛視爲支援居家安老的長者一個有用的資源。

 

自從進行前一個研究之後,語言方面也發生了變化。在1981年,多倫多居民之中有60,275人選擇中文為他們的母語;到了2006年,這個人數增至420,000。在2011年,多倫多講普通話的人數增加了32%,是所有族裔語言群組中增長最快的。不同的教育程度和英語程度有助解釋這個顯著的增長。

 

研究的理論根據

本研究是頤康中心策略計劃的一部分;頤康中心與多倫多大學Factor-Inwentash社會工作學院合作,獲安省延齡草基金資助,就大多倫多地區華人長者轉變中的需要進行研究。本研究嘗試探討大多倫多地區華人長者轉變中的人口結構,以及他們在健康和社會方面的需要。本研究也嘗試提供知識,以填補現有關於這個人口的老年學文獻的缺口。本研究目的是就華人長者轉變中的需要提供敍述,協助頤康中心制訂服務計劃。而其他服務提供者也可以因這個報告的結果獲得裨益。

 

在安大略省,中國語言 (沒有具體説明語種) (1.6%) 和粵語 (1.5%) 分別是2011年第二和第三種最常用的母語。經常在家裡使用中國語言的人當中,有37%講粵語,28% 講普通話。在多倫多,家裡講普通話的人數在2006至2011年間增加了32% (在多倫多最普遍的15種家用非英語語言中增長最快);而家裡講粵語的人數則減少了11% (City of Toronto, 2012a)。

 

華人是一個十分多元化的族群。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講普通話的華人人口正在加拿大迅速增長。本研究發現講普通話的華人長者需要切合他們文化需要的服務和活動。許多講普通話的長者覺得從前為講粵語的長者設計的服務和活動並不切合他們的需要和愛好。他們的需要包括處理因家庭關係緊張而產生的沮喪感;管理在移民過程中因社會地位轉變而產生的失望感 (許多人表示他們需要社會的肯定);以及面對加拿大社會或粵語社群的歧視。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和更深入地了解大多倫多地區華人中、老年人轉變中的需要。本研究採用焦點小組和一對一訪問,探討華人長者與他們的關顧者之間的關係,同時承認這個人口之中的相交組別 (例如性別、講普通話及粵語、年齡等) 和它們的社會和實質環境,以及這個群組的需要 (身體、心理社會及存在/心靈需要)。

 

研究問題

本研究包括焦點小組、一對一半結構性訪問及補充調查數據。探討的主題包括對需要的一般意見和對這些需要的期望、健康、房屋、家居護理、經濟地位、生活的社會層面、服務的互動、過渡性的計劃 (例如退休) ,以及個人生活。此外,本研究也探討講普通話的長者、關顧者和中年人的需要 (參閲Appendix I)。

 

 

研究結果及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有效的健康管理策略和日常生活責任上的支援,例如烹飪和家務,都是必需的。此外,長者也需要情緒上的支援,幫助他們處理恐懼、沮喪、社交上的孤立、對於親友的複雜感覺,以及自身健康上的轉變。本研究確定許多長者需要協助保持心理健康,主要是克服孤單、抑鬱和焦慮。部分華人長者表示他們渴望不依靠子女,更快樂地生活。有趣的是,他們視此爲一種加拿大的生活方式而非傳統的華人生活方式。追求更好的生活質素與積極面對老年的態度有關。

 

華人長者的普遍需要

本研究顯示參與這個研究的華人長者的普遍需要,包括在心理健康問題、心靈需要、臨終以及性和親密關係方面尋求幫助。

 

在心理健康問題上尋求幫助

華人長者使用心理健康服務時面對的障礙包括:缺乏受過訓練、提供特定族裔文化服務的心理健康臨床醫生和服務;面對語言及資訊障礙;個人自我價值降低;倚賴為特定族裔提供正式心理健康服務的社區服務機構;以及恐懼被排斥和歧視 (Khamisa and Koehn, 2010)。

 

部分華人長者遲疑不尋求專業幫助,因爲他們對於心理健康問題和診斷感到羞恥。由於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成見和歧視,增加特定文化和語言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和支援,將會使這個社群受惠。其他在日常生活中承受壓力的長者也需要支援,他們的壓力源包括處理焦慮、恐懼和孤單感。如果長者能夠在一個非批判性和安全的環境下表達他們的需要,將有助發展和計劃適當的支援和服務。

 

心靈上的需要和人生的最後階段

價值觀、心靈狀態和信念有助長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的最後階段。本研究中多位受訪者表示他們需要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與傳統中國習俗相反,長者們願意公開討論他們自己對死亡的恐懼。當他們有機會審閲有關臨終的資訊和安排時,部分長者發現他們開始根據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去思想、理解和最後接受死亡的現實。

 

不斷轉變的環境

人類的需要在特定的環境和社會處境中浮現。宏觀因素例如政府的政策和集體生活方式的轉變可能影響人口結構、社會環境以及文化習俗。參與本研究的長者和中年人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不斷轉變的社會處境中,必須學習如何適應和導航。例如:移民的模式和房屋市場力量結合,造成大量長者在多倫多市郊居住。那些地區的交通服務並非由多倫多公車局提供,比較昂貴和不方便,可能對長者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增加他們的孤立和無助感,也造成了更多未能滿足的需要(獨立生活、社交、活動等)。

 

人生階段的過渡

個別和過渡性的需要包括那些在人生階段過渡時期的需要 (例如房屋和生活安排、遷徙、安頓定居等) 、虐老的個人經歷,以及性和親密關係。

 

使長者對整體生活感到滿意的正面因素包括:探索支援的來源,例如家人、朋友和社群;對生命和靈性抱著積極的態度;向醫護人員及社會服務人員提出建議;改善對性和親密需要的態度和認識;探索不同的服務模式;文化身份的正面影響;以及使用老人中心和護理院。

 

“剛來的時候,我嘗試結識朋友,大多是移民。我們互相幫助,經常聚會。這裡的環境對我們所有人都很陌生。因此,我們一起學習新的事物,例如上英文課。我建立了更多友誼,互相交換資訊,跟社會保持聯繫,我發現我在多方面的知識逐漸擴濶了。

 

過渡性的需要

目前有關長者身心健康的研究都集中於問題的原因或起作用的因素,研究人員往往忽略老齡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渡過程。個別長者對生活的滿意度取決於多重和不斷轉變的因素,包括不斷轉變的社會環境 (例如漫長的安頓定居過程)、人生階段 (例如孩子離家,從獨立屋搬到較小的公寓,失去配偶,離婚和再婚),以及他們與現有的社會力量、觀點及服務選擇 (例如公開地談論忌諱的話題) 的互動。並非所有轉變中的需要都包括在這份報告之内,然而,本研究的參加者所表達的因素將會在報告中凸顯出來。

 

  • 交通運輸及語言障礙

對於已經移民大多倫多地區的長者來説,交通運輸和語言障礙可能是一個日常的憂慮,可以導致壓力、焦慮和其他挑戰。許多年長的華裔移民講述他們過去適應加拿大新生活時的掙扎、快樂和成功。也有許多受訪者表示移民之後,由於在加拿大社會遇到不同的障礙而感到失落和後悔。這些障礙妨礙長者進行日常工作,包括辦事和在他們的社會環境中活動。例如,長者就診時需要交通運送服務和傳譯員。

 

缺乏交通運輸支援是造成較年長的華裔移民在加拿大沒有充分使用醫療服務的因素。此外,講英語的能力也是有效地使用醫療服務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對新移民和年長移民而言。缺乏英語溝通技巧(例如與警察、醫護人員等溝通)進一步增加長者經歷精神困擾和孤立、孤單、焦慮和不安全的感覺,以致損害了他們對整體生活的滿意度。

 

  • 住院護理

 

“當你走進房間,聞到煮米飯的氣味,那種感覺很舒服,讓我感到好像在家裡一樣。

 

長者需要一個安全、有利於他們身體和心理健康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家一般感覺和容許他們有某程度的自主權的住所。我們發現文化因素比與健康和需要相關的因素更能預示長者喜愛的生活安排。許多長者比較喜愛頤康的住院護理服務,主要是因爲他們需要一個文化上熟悉的生活環境。這種環境包括了中式食品、熟悉的面孔、方言、來自祖國類似的共同經歷等等。對於華裔身份有較大依戀也是申請長期護理院時一個重要的預示指標。

 

本研究發現當長者和他們的關顧者考慮住院護理時,他們之間經過一個頗長的商議過程,包括考慮不同的生活安排涉及的適應和潛在的掙扎。在過渡到長者護理院期間,長者預期會面對許多挑戰和困難。例如,剛搬進支援性住所的長者往往需要適應較小的生活空間,並且可能爲了他們與鄰居的關係感到焦慮。到達後不久,他們可能會產生失落感,包括失去住所的擁有權,離開伴侶和熟悉的面孔,失去隱私,缺乏選擇,以及失去某程度的自主權。

 

與此同時,關顧者也必須處理與長者分開的轉變,以及在這個過渡期一些複雜的情緒。雖然他們意識到他們年老的父母在新的住處可能獲得更悉心的照顧,可是,他們可能因自己不能照顧父母,讓父母在家中安老而感到内疚。因此,較長時間的心理準備,以及對長者及其關顧者提供情緒上的支援是必需的。然而,也有一些人用正面的角度來看這個過渡 (例如較安全的環境、減低社交上的孤立)。最後,參加者表示他們因護理院漫長的輪候時間感到沮喪;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爲安省長期護理床位的需求近年急劇增加。

 

  • 居家安老

長者適應新環境時需要某程度的舒適感,因爲他們可能需要暫時或永久地轉換住處,並且接受不同層面的支援。這些支援通常是根據他們的健康狀況和家人的支援而定。本研究發現家人為了讓長者在家中安老而提供重要的幫助和照顧。

 

加拿大的華人長者即使伴侶健在,仍傾向與子女同住,而他們的兒子或媳婦往往負起照護他們的責任。即使照顧長者的女兒比媳婦多,家庭關係並非這個角色最重要的因素。研究發現:照護工作最好由長者信任和能夠相處的人提供。

 

與服務系統互動

需要的表達往往受到這些需要是否被服務系統承認或接受所影響。某些需要並不容易啓齒,例如性和受保護免遭虐待。公共教育資訊(例如虐老方面)可以提高社會的意識;而服務項目(例如處理性或心理健康問題的服務)則有助使需要合理化,因而更容易宣之於口和表達出來。

 

需要往往隨著新的服務或已改善的服務浮現。每天與客戶互動的服務提供者有特權去觀察這些需要。一個良好的服務系統能全面利用這方面的資訊。

 

特別發現

中年人的獨特需要

“你會驚訝我們許多人 [中年人有這麼多專業技能和才能。我們尋找可以讓我們作出貢獻的轉變,而我們可以成爲服務長者的寶貴資源。

 

長者轉變中的需要往往與人生重要階段的過渡有關。研究結果顯示:目前的中年群組 (在2012年未滿65歲的人) 一般有較大能力追求自我實現,他們的教育水平較高,對於社會服務的質素也有較高的期望。他們也致力追求更加獨立,並且希望他們使用的服務有更多選擇;而且一般來説,他們對自己的需要比較堅定和自信。他們表示需要與家人、朋友和其他社交網絡建立關係,並且需要積極地參與不同的興趣小組、社交圈子和宗教組織。中年人顯示他們用自己的能力去滿足更深層的需要,建立身份和獲取自我實現及生活上的滿足感。這包括承認他們需要感到快樂,擔當領導角色,學習新事物和從事義務工作等。

 

中年人表達的憂慮包括:需要處理與工作有關的壓力和失業的壓力、經濟上的支援,以及在家中照顧長者時需要個人護理員和長者日間服務的額外支援。此外,他們表示處理長期病患時需要管理策略。大多數中年受訪者預期當他們過渡成爲長者時,將會面對轉變。多位受訪者認爲那是為將來計劃的時間,因此需要有關老人福利和申請長者房屋的資訊。中年人一般比長者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對服務也有較高的期望,顯示他們有能力和自我效能去尋求管理健康的策略,以致日後有更健康的生活。因此,當他們為長者提供支援時,可能因爲有更多機會運用這些力量而得到裨益。

 

丈夫說:“那些個人護理員長久以來已成爲我情緒上的支持。她們來的時候跟我談話和安慰我太太。偶然,她們也嘗試幫助我。” 

 

關顧者的獨特需要

  • 關顧者實際上和情緒上的需要

“我告訴自己:我不能倒下來;即使我不照顧自己,也需要照顧我年老的父母和我的家人。”

 

本研究發現自我照顧對於關顧者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健康十分重要。很多時候,長者可能需要照護另一位有較大需要的長者。這些年長的關顧者往往感到承受壓力,而且為自己的身體狀況感到擔憂,這樣可能會影響他們照顧另一位長者的能力。關顧者可以通過社會工作者、其他支援人員以及社會支援網絡獲得情緒上的支持。

 

  • 關顧者的性別角色

本研究發現性別對於長者的需要有一定的影響。與傳統的刻板印象相反,本研究裡的中年男性參加者在他們的個人情緒、關係以及性和親密關係等議題上比較能表達自己。退休不久的中年男性覺得表達他們從前在加拿大與事業掙扎有關的負面情緒,對他們有幫助。男性關顧者表示他們替母親洗澡或更換尿布時,會因觸摸母親的身體而感到尷尬。他們部分人表示需要女性個人護理員接手做比較個人的護理工作。

 

部分女性關顧者表示關注性別分工不公平。人們期望她們負起照顧年長家人的責任,主要是因爲她們是女兒或姐妹。

 

講普通話的中、老年人的獨特需要

講普通話的長者表現出不同的需要。在本研究中,講普通話的長者最常表達的需要是:

(1) 克服交通運輸障礙,(2) 增加運動,(3) 更多應付長期健康問題,(4) 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及 (5) 管理和有效地處理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在本研究中報告的另一個重要的需要是自尊。其他需要包括與家人融洽相處,有強烈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效能感,以及參加社交網絡和結識朋友。

 

虐老

虐老是另一個受關注的議題。這個議題沒有經過廣泛的公開討論或準確地記錄在現有的文獻中。當部分長者認識到虐老不僅包括身體上的虐待,也包括心理、情緒、言語和經濟上的虐待之後,感到比較容易談論個人的經歷。雖然中國社會規範主張家醜不出外傳,然而,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下,長者可能傾向於用他們自己間接、含蓄的方式逐漸透露他們的經歷。

 

對服務計劃及服務提供的建議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工具式照顧和心理社會照顧兩者並非分割和獨立的,而是融合為一的。當長者獲得工具式照顧,例如由一個他們認識和信任的人運送到某個地方,這種照顧也可以是一種情緒上的照顧和心理社會上的支持,可以讓他們減低孤立和無助感。

 

應對多元化及安頓定居議題

移民長者如能獲得有效的途徑去適應他們在加拿大的新生活,將會有所得益 (例如與社區聯繫,建立社會支持網絡,與家鄉的文化再次聯繫,以及學習新的社交和職業技能)。在新環境成功安居的移民長者經歷較少壓力和較短的適應期。華裔移民長者需要幫助他們適應加拿大生活的服務。自從1989年以來,交通運送以及切合語言文化的服務一直是他們最顯著的需要。如獲得更多幫助他們克服日常障礙的社會服務資源的相關資訊,也會令他們受惠。由於大多倫多地區講普通話的華人長者不斷增加,新增的服務和活動應該重新安排,納入中華文化和華人社區的多元面貌為考慮,使更多講普通話的長者能使用這些服務。

 

處理人生階段過渡的建議

中年人是一個擁有極大自我效能的年齡群。他們需要更多活動,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及為社區和整體社會作出貢獻。藉此,他們可以獲得更大的自我滿足感和更強的身份認同感。除了需要更多活動之外,他們也需要更多資訊和教育機會,協助長者計劃人生。義務工作可以是一個切實可行的選擇,對於個人和機構都能互惠互利。因此,領袖訓練和義工培訓也是他們需要的。推廣積極面對老年的態度:“人生再啓航”而非“生命的終結”,將會使他們獲益;這正是頤康中心目前採取的立場。對於有較強用戶意識和較高服務期望的中年人,應該提供更多選擇,以配合頤康中心作爲“首選服務機構”的抱負。這也意味著下一個群組的長者將會有較高的服務期望和要求,而頤康的服務也必須加強和改善。

 

心理社會健康

長者需要有效的策略應付日漸衰弱的健康狀況,以及被賦予權利和能力處理自己的健康狀況。因此,在服務和活動設計上,應考慮賦權和建立能力的方向。頤康中心的健康教育課程以及長期病患自我管理課程有助滿足這方面的需要。

 

對於在家中安老的長者而言,為關顧者,尤其是年長的關顧者增加實際和情緒上的支援十分重要。他們也需要更多推廣自信和自我照顧的關顧者教育。頤康預期已擴展的關顧者支援服務可以滿足這個需要。

 

對於住在支援性護理院的較高齡長者而言,需要提供一系列策略性的護理服務。這包括建立一個切合文化需要的生活環境,以及把集體住宿環境改造為更像家一般的環境。在長者過渡至護理院期間,部分長者和關顧者經歷失落感;他們在過渡前需要較長時間的心理準備,在過渡後則需要更多支援,使他們能作出正面的適應。

 

進一步調查的建議

對大多倫多地區其他增長中的亞裔人口的適切性

加拿大最大的有色少數族裔是南亞裔,在2006年佔有色少數族裔人口的25%;華人是第二最大的族群。報告講普通話的人口增加了51%。然而,加拿大第二個增長最快的語言群組是菲律賓的塔加路語,增長率為64% (Statistics Canada, 2013c)。由於加拿大的文化和社會面貌不斷轉變和多元化,頤康中心的服務提供計劃已不限於華人社區;上述資訊可能有助於計劃未來的服務發展和實施。

 

性與親密關係

在華人社會中,長者對性和親密關係的需要往往被視爲禁忌。然而,本研究發現:長者在開放和不帶批判的對話空間之中,願意間接或含蓄地表達他們爲了重建婚姻中的親密關係,而需要身體上的安慰。除了為長者提供舒適和隱私的空間之外,為職員和社區人士提供這方面的教育機會,將有助處理和回應對這個議題的關注。

 

性別

性別在照護的責任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有鑒於此,頤康中心可以為女性關顧者計劃合適的服務,並且為她們年老的雙親或家人從家裡搬到長期護理院的過渡階段計劃適當的支援服務。

 

 

結論

 

本研究嘗試通過敍事探究以及從現有老人學文獻和補充調查數據所得的支持性結果,凸顯華人中、老年人以及關顧者的需要。研究結果確定了中、老年人的需要具有不斷轉變的性質,隨著環境、不同人生階段的過渡,以及與服務系統的互動而變化。他們是護理服務的對象,他們的需要不斷與現有的長者護理服務進行動態性的互動。計劃未來服務方向時,若不考慮這些獨特和寶貴的經驗和互動,將有損服務質素。當頤康中心繼續成爲首選服務機構,承諾對服務使用者的需要和願望作出回應時,在不斷轉變的社會和服務狀況之下滿足客戶的需要,將繼續成爲首要重任。

 

 

登記獲取最新關護網訊息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CDATA[<!--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if (typeof newsletter_check !== "function")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window.newsletter_check = function (f)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var re = /^([a-zA-Z0-9_\.\-\+])+\@(([a-zA-Z0-9\-]{1,})+\.)+([a-zA-Z0-9]{2,})+$/;<!--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if (!re.test(f.elements["ne"].value))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alert("The email is not correct");<!--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return false;<!--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for (var i=1; i<20; i++)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if (f.elements["np" + i] && f.elements["np" + i].required && f.elements["np" + i].value == "")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alert("");<!--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return false;<!--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if (f.elements["ny"] && !f.elements["ny"].checked)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alert("You must accept the privacy statement");<!--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return false;<!--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return true;<!--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script><!--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div class="tnp tnp-subscription"><!--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form method="post" action="https://carelearning.yeehong.com/?na=s" onsubmit="return newsletter_check(this)"><!--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label for="nn">名:</label> <input placeholder="名" class="tnp-firstname" type="text" name="nn" size="30" id="nn"><!--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label for="ns">姓:</label> <input placeholder="姓" class="tnp-lastname" type="text" name="ns" id="ns" size="30"></td><!--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label for="ne">電子郵件:</label><input placeholder="電子郵件" class="tnp-email" type="email" name="ne" id="ne" size="30" required></td><!--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input class="tnp-submit" type="submit" value="訂閱 >"/><!--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form><!-- [et_pb_line_break_holder] --></div>

關注我們的社交媒體